实验介绍
越南是儒家文化圈(又名汉字文化圈)中的重要一员,其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汉喃文学经典是越南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
也是还原中华传统文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的重要载体之一。“汉喃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系统” 旨在通过VR 文学阅读,
使在越南的汉字、喃字和拉丁化拼音文字符号和文学意境转化为一种充满中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立体三维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来增强实验者感受上的直接性、现场性、参与性。利用VR 技术使学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界限,
直接体验具有历史感的越南古代社会面貌、当时中华传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以及中越两国文化的交融。
(1)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字文化圈国家——越南的影响。汉喃文学经典是越南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现,但她也是一种充满文化意象的空间。
此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越南文学经典本身及其反映的历史时期、社会场景和文化面貌也很难在中国读者眼着真实地呈现,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直接呈现出具有历史感的越南社会,以及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以及中越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体验和挖掘越南语与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相互关联。通过虚拟仿真实验中的跟读、汉越双语互译的交互实验,
让实验者用越南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来诵读汉喃文学经典中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作品,体验中国汉唐古音在越南的越化特点,
尝试在越南语语音中去寻找古汉语的语音演变规律。快速积累汉越音与汉越词,提升汉越双语的互译能力。
(3)比较和认知10-20世纪期间,越南汉喃文学对中国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借鉴,以及中越两国文学与文化的交融。
比较中越两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相似与差异,以越南为例来认知汉字文化圈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接受的领域、规律和特点。
概括地说,通过把越南文学经典和中国文化相关要素的比较与结合,本实验旨在将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人机交互,
突破时间、空间、语言、环境的限制,跨越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3D空间沉浸式实验教学效果。提供一种客观的、崭新的语言和文化视角,
让实验学生真实感受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提升学生在周边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能力。
知识点线索1:越南文学史的发展阶段、汉喃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以及文学创作特点,
汉喃文学作品与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实验者可通过游览模式对上述知识点进行吸收。
知识点线索2: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越南汉喃文学中的体现,通过寻宝攻关流戏寻找找文学意境中的人物服装、
建筑特色、宗教信仰、家居摆设以及美术作品还原中华文化对越南的影响。
知识点线索3:选择越南汉字民间口传文学作品,如《岭南摭怪》中的几个重要传说如《鸿庞氏传》
《伞圆山神》《金龟传》等进行作品片段赏析、剧情跟读(情感表达库文件)、思考题问答、文学比较等,拓展对中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研究。
知识点线索4:针对越南古代汉字文学经典《越南古代汉诗词选集》《征妇吟》进行作品片段赏析、
诗句跟读(情感表达库文件)、汉越音翻译、思考题问答、文学评论等。把握越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受,特别是唐诗宋词的喜爱与借鉴。
知识点线索线索5:针对越南喃字文学经典《金云翘传》《花笺传》喃字六八体长诗进行作品片段赏析、
剧情跟读(情感表达库文件)、角色扮演、思考题问答、文学评论、再创作等。探讨越南喃字文学与汉字文学的差异和变化,
以及越南对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从外显走向内化的特点。
VR教室硬件及软件 |
VR云播控系统 |
套 |
1 |
一体机柜(定制) |
台 |
1 |
|
触控大屏(定制) |
台 |
1 |
|
无线AP模块 |
台 |
1 |
|
VR学习一体机终端 |
台 |
50 |
|
VR课件制作套装及成体系课件 |
VR专业全景相机 |
个 |
1 |
VR课件制作软件 |
套 |
1 |
|
VR外语课件 |
套 |
50 |
|
VR教学平台 |
VR教学平台 |
套 |
1 |
(1)情景体验式教学:在本实验教学中,本实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人机交互,突破时间、空间、语言、
环境的限制,实现3D空间沉浸式情景体验教学。在构造的情境(即实验条件) 中,通过具体操作将情境模拟或重构(实验过程) ,
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以客观图式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实验结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喃文学作品创作背景与内涵的理解,
再现主体对文学作品内涵与主题思想的客观体会。情境体验式文学实验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积极寻求富有创造力的实验成果,
同时较严格地按照实验设计、规程完成训练,把自己的想法作为实验成果展示出来。这不仅能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而且能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和协作意识等各项综合素质。情景体验式教学利用VR和3D仿真技术,营造实践性与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和实验环节。
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展示,将文本虚拟化,提升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验证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除了与作者达到思想上的共鸣,还能更好地与其他的作品欣赏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且达到再创作的目的。
(2)基于VR技术的游戏化教学:基于VR 技术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能够构建真实的三维环境,
配以游戏的娱乐性、互动性和自由开放等特点,借助游戏化教学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和拓展知识,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也使现代教学效果取得质和量的双重突破。
具体的方法为按照每一个知识点所设计的逼真的虚拟学习环境,用获取的学习金币和相关学习资源的下载,虚拟商品的购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自己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环境暗示感应法:基于VR 技术的游戏化教学通过虚拟场景设计精美的画面、环环相扣的知识结构、动情的故事,
构成有趣味的环境体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虚拟仿真的文化景观,将越南文人创作汉喃文学作品的背景,
中越两国语言与文字,文学和文化的关联放在其中,暗示中华传统文化对越南古典文学经典的影响,正面鼓励,激发中国大学生学习越南语的潜能,
积极引导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播的真实体验和认可。
(4)韵律教学法:使用汉越音翻译越南汉喃诗歌,使汉喃诗歌和韵文再现,从而培养中国学生的越南语语感,
越南留学生体会汉语和越南语两门语言中的密切关联,帮助实验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和文学知识、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在诗歌颂读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汉喃诗歌对汉唐古音和中华古典文学体裁的吸收、借鉴与整合。
越南汉喃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采用三维全景设置数据运行量大,对网络在线加载要求高,为了便于学生自主顺利学习,
特地开发了简化的网页版,学生也可以点击联网客户端、VR头盔端进行客户端下载,无需安装,直接运行。学生可在火狐、
谷歌和360浏览器中输入网址: 随后即可进入网站,注册和登陆后就可以进入实验系统。
越南汉喃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了游览体验、汉喃文学经典赏析、交互实验、实验报告4个模块。
游览体验模块可供所有非越南语专业的学生浏览体验,不计入实验评分系统。实验学生可利用键盘上的WSAD键,进行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移动,
拖动鼠标进行旋转。在从越南河内的升龙皇城、国家图书馆、环剑湖、龟塔、玉山祠、栖旭桥、
长诗街和附近比较有越南特色的中原咖啡馆一条线路上进行游览。体现和感受越南建立封建王朝后在官僚制度、服饰、文字、语言、
儒释道思想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交流和融合。
汉喃文学经典赏析模块含3个实验步骤共30分。第1个步骤:实验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拖动鼠标和点击进入升龙皇城、竹林禅寺、
越南田园乡村和环剑湖场景中,跟随场景中的诗人诵读进行跟读,根据跟读的录音,比对效果得分,汉喃文学经典诵读共10分。第2个步骤:
实验学生也可根据实验要求,利用键盘上的WSAD键,进行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移动,拖动鼠标进行旋转,
进入上述场景中点击相关作家的生平和游历以及创作背景进行了解,之后完成诗人与中华传统文化关联的客观题,满分10分。第3个步骤:
实验学生还可点击与汉喃文学经典相关的视频和佳文赏析,并从中感受越南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融,满分10分。
交互模块:这个模块是交互实验的主体模块,学生以在越南留学、游学的外国留学生,或者是学习中文的越南大学生身份进入实验教学。
本实验模块共包括 6个步骤:第1个步骤,通过越南语询问路径、在国书馆办理借阅手续和在咖啡馆与服务员的沟通等场景,
练习越南语口语交流和听力的练习,如跟读和人机对话,启发学生对比越南语书面语和口语中汉越词使用频率的差异,完成语句表述判断题,
满分10分。第2个步骤,以在河内国家图书馆一楼举办的越南汉喃文学作品展为学习场景,
通过图书馆文学展讲解员对展会分区的说明和隐藏于书中和墙上挂画的注解,实验者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工作自由探索阅读观看的方式,
逐步了解把握越南汉喃文学的发展历程、类型和经典作品名称等。之后完成关于越南汉喃文学发展历程的实验客观题,共10分;
以上两个步骤是一个知识点预习和复习测试,相关知识点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2楼的阅览室借阅文学作品的实验。第3个步骤:
在越南国家图书馆二楼的阅览室,通过沉浸式的实验教学方式,
进入两部著名的汉喃文学作品:《金云翘传》《花笺传》诗人的书斋,与诗人一同穿越回文学意境,
通过角色扮演来直接参与式地掌握其中的文学人物形象、文学体裁、语言特色和修辞特点等知识,完成相关的文学常识客观题,满分15分。
第4个步骤:在还剑湖边咖啡馆,通过鼠标和键盘工作配合实验者视线移动的方式,寻找与越南文化交融的中华文化元素。
通过与汉喃文学创作的文字、思想、建筑、服饰、家俱、宗教信仰等方面相关的场景,来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在越南的遗存,
引导学生在虚拟仿真三维场景在观察、寻找、感受、还原中越文化交融的面貌,以及文化对语言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满分10分。第5个步骤:
汉越诗句互译,在多个虚拟场景中对汉字诗歌进行翻译,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汉越两种文字的文学翻译能力,满分10分。
第6个步骤考勤打卡5分,按照实验老师要求,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课程。本教学实验课程总分按照过程性考核办法,计入最终成绩。
实验项目对完成实验好的学生发放学习金币,学习金币可用于本网站下载越南语流行金曲、畅销小说和越南旅游美食视频,
也可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里购买果汁、冰咖啡和冰激凌等虚拟商品。第4和第5个实验步骤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更好地提升越南语交流和翻译能力,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与交融。
实验报告模块:完成交互实验模块后返回到主菜单,点击实验报告按钮,按照中越文化比较(满分10分)和越南汉喃文学经典评论(满分10分)
两个部分提交实验报告。实验学生可选择使用汉语或越南语自主完成实验报告提交进行实验数据积累、交流分享,致此实验部分全部完成。
概括地说,实验报告积累的数据将真实体现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3D空间沉浸式实验教学的效果。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语音素材、翻译偏误分析、文化比较和文学评论实验报告提供客观的、崭新的语言和文化视角,
不仅仅切实提升学生在越南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能力,
对研究和拓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和效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师团队
下一页
杨健
世界史史学博士
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
王秀成
教育学原理博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
熊世平
研究生学历
讲师职称
李丽娟
亚非语言文学硕士
讲师
何艳红
亚非语言文学硕士
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越南语系讲师
学校概况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
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百所高校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
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80载的更迭发展,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
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3300亩,下设24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28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
学校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中心等在内的科研机构40余个。建设有首批云南省特色新型智库培育单位。
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2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6000余人;图书馆藏书资料340余万册,
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云南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建有“万兆主干”的新一代“数字校园”。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已进入国内重要的评价机构和核心期刊。
2015~2017年连续3年在云南省主要社科期刊中影响因子数据排第一位;
2014 年“中国边疆学研究”栏目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名单;
2018年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2017百强社科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是语言学类学术期刊,现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云南省A级期刊,具有专业性、
唯一性、国际性等特点。
学校有文、史、哲、法、教、管、理、工、经济、艺术、农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
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排名全国高校前70%,其中地理学进入前20%,教育学进入前40%。现有93个本科专业,
拥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个未获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通过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完成了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转型。
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6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共有135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实现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在全国首创云南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云南研究院,
并牵头全省14所师范类高校加盟成立云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
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50强、地方本科院校10强。
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建有国家太阳能质检中心、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40余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9个。有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研究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
有云南教育决策咨询智库、中国西南周边地缘环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智库2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2011-2017年,
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18项,科研经费7.67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1项,
含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点)项目17项;
教师共出版著作674部,其中A类出版社190部;共发表论文13988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75篇,CSSCI论文1088篇;
共获203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参与完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1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0项、三等奖125项);共获授权专利178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2项,
3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委立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高级职称887人,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培养计划人才、全国最美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欧阳自远,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阿马拉通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
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前任主席西默•托平,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博士,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等近百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是一所开放的、有着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大学,先后被教育部和国家汉办确定为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10所重点大学之一、
国务院台办“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
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汉语师资培训的基地、国家首批赴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
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
国家HSK考试和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能力资格考点和具有对港澳台招生权的高校。学校在国外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4个孔子课堂、
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以及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获得国务院侨办第一个省部共建“云南华文学院”,
累计招收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16000余人次,是云南省在校留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依法治校示范校、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委、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单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单位;荣获云南省第一个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先后获云南省基层党建示范点、
云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省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理论阵地管理建设示范点。学校的班级、
社团和个人也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全国“学习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CUBA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前8强以及在雅典、北京、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运动员。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服务云南跨越发展,
当好云南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先锋,加快建设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